牧易网

猪丹毒的流行特点

【导读】流行病学研究是预防猪丹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是预防猪丹毒的基础。本篇介绍猪丹毒的流行特点,研究猪丹毒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,借以寻找控制和消灭猪丹毒的对策和科学的措施。
猪丹毒的流行特点

在自然条件下,对本菌最敏感。本菌可能感染几乎所有种类家畜和禽类。在自然情况下,我国曾有水、绵羊、马感染本病的报道。国外介绍绵羊、牛、马、鹿、野鸡、火鸡、鸡、鸭、鸽、孔雀、鸟类(麻雀等)、鼠类、野兔和鱼类也可感染本病。小鼠和鸽对丹毒丝菌易感,常作为试验动物用于诊断。

本病的传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。病猪、带菌猪的肝、脾、胃、扁桃体、回盲瓣处的腺体等部位带有本菌,随分泌物、排泄物排出体外,污染饲料、饮水、土壤、猪舍和饲养管理用具,通过消化道侵入易感猪体。其次是经过皮肤伤口感染。人通过伤口感染,称为“类丹毒”,少呈败血病症状,常为局部炎症,有时引起关节炎。某些吸血昆虫,蚊、蝇、虱、蜱等也可作为本病的传染媒介。

屠宰场、肉品加工厂的废弃物,食堂残羹、泔水,动物性蛋白饲料(如鱼粉、肉粉)喂猪,也可引起发病。富含腐殖质的土壤适于本菌生存,在弱碱性土壤中可生存90天,最长可达14个月,因此,土壤污染对猪丹毒的发生,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

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来源。据试验证明,某些外表健康的猪只(35%~50%),在扁桃体、胆囊、淋巴组织和消化道的回盲瓣中带有此菌。当不利因素降低猪体抵抗力时,毒力相对增强,也能导致猪只发病,排出有致病力的病菌,传染其他健康猪。

所以,即使没有从外地传入的原因,也可能发生猪丹毒,这就是内源性传染。本病大多发生于3~6月龄的猪只,哺乳猪和老猪发病较少。

国内调查结果是:4~6月龄的猪最多,占56%;1~3月龄占29%;7~9月龄占8%;10~12月龄占5%;1岁以上占2%。

猪丹毒的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。大多发生在气候较暖和的初夏和晚秋季节,但由于我国地幅辽阔,南北方气温差异很大,流行季节不可能一致。

据报道,基本规律是:北方各省6~9月是流行季节;中南各省7~9月是流行季节,其他月份只有零星发生;南方各省则全年都有发生,尤以9~12月为多。

据北京农业大学兽医系对京郊死亡猪只检验统计,7月至翌年2月都有发生,以11~12月为多,多呈散发性呈散发或地方流行,偶尔也可暴发流行。

* 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,仅供阅读参考。如有症状,建议以线下兽医,面诊、治疗为准。
相关知识
相关百科
热门推荐